新華網西安5月9日電(孫霄雨 史夢)2018年是英國小伙兒羅賓·吉爾班克來西安的第10年,這一年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年初,他被評為西北大學副教授,成為西北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特評為副教授的外國人,也是陜西省首位外籍專家通過高級職稱評審。4個月后,他又入選全國“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
“陜西承載了十三朝古都的歷史,積淀了華夏的燦爛文明,也孕育了風格各異的陜派文學。陜北的粗獷豪放,關中的深沉厚重,陜南的內斂細膩,不同的文學氣質構成了這片黃土地的燦爛文化,這和英國的歷史文化是不一樣的,非常吸引我?!绷_賓說,選擇留在陜西,并且不斷地將陜西本土的文學作品推向英國希望能給英國人多建立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渠道。
羅賓在閱讀漢語書籍。 新華網 王智超攝
2009年,羅賓與陜西省翻譯協會主席胡宗鋒合作翻譯賈平凹的書作《廢都》,“賈平凹的作品中,經常使用有濃郁特色的陜西方言和散落民間的古詞語,這對翻譯工作而言有很多挑戰。”羅賓說。
如何將方言,譯成英美讀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一直是陜西文學走向世界的“瓶頸”。對此,胡宗鋒說:“翻譯作為一種二次創作過程,不是任何一個懂外語的人,都可以翻譯文學作品的,羅賓專門研究英國的中世紀文學,不僅文學素養過硬,而且了解陜西本地風土人情,可以準確地掌握文字背后的含義,既保留原汁原味,又具有文學性和可讀性。”
羅賓(左)與胡宗鋒工作中。 新華網 王智超攝
翻譯著作時,羅賓負責英文錄入,胡宗鋒負責翻譯和朗讀。在這樣默契的配合下,近10年,羅賓與胡宗鋒先后翻譯了陳忠實、賈平凹、穆濤等陜西作家的小說和詩歌。“翻譯總量超過200萬漢字,幾乎涉獵了陜西所有的文壇名家?!焙阡h說。
“羅賓以外國人的獨特視角來觀察陜西,讓世界熟知陜西,讓陜西故事走向世界。他是一個骨子里浸潤著西方文化卻渴望了解中國文化的學者,他的學術研究,成為很多外國人了解陜西的最佳途徑。作為當代文壇的主陣地的陜西,把更多優秀作家的作品翻譯推出去尤為重要,在陜西文學與英國文化之間,羅賓扮演一個‘擺渡人’的角色。”胡宗鋒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