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高新區安全產業創新發展論壇日前在西安舉行,榆林市市長李春臨表示,榆林要以建設國家能源化工安全產業示范園為抓手,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能源化工安全產業的創新高地。
近日,陜西省政府與中科院簽署《共建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戰略合作協議》。
與當年新華社著名記者馮森齡采訪神木、府谷時“所到之處幾乎都見到了煤,簡直像是走進了煤的海洋”不同,筆者連日來到神木、府谷等地采訪,基本見不到裸露的煤。
1998年陜西省榆林市獲批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開啟了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歷史。經過20年的發展,陜北不僅煤油氣等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快速增長,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由陜西未來能源化工公司與美國空氣產品公司共同投資777億元建設的榆林煤間接液化一期后續項目正式落戶榆林。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榆林經濟社會發生了兩大歷史性飛躍:一是經濟突飛猛進,顯著快于全國及陜西省同期增長,一舉甩掉貧困落后地區的帽子,躋身陜西省經濟強市;二是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民生事業也同步飛躍,尤其是生態環境并沒有因為能源化工產業大發展而退步惡化。
這里礦產豐富,是國家重要的資源輸出基地;而在附近的荒漠上,整齊排列的一塊塊藍色太陽能電池板、一臺臺潔白高大的風機又傳遞出另一個信息: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正在這里扎根生長。
“決不能簡單地拿資源換取GDP”是榆林市在能源經濟轉型中叫響的“口號”——依托域內豐富的風能、太陽能和煤炭資源,榆林市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和蘭炭為代表的清潔能源,打造出令人矚目的能源經濟“升級版”。
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加快配套電網建設,利用陜西外送通道不斷拓展新能源消納空間。2019年以來“風光新能源”消納達到56.39億千萬時,比去年同期多出5.2億千瓦時。
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是當地人對這里風沙氣候的形象比喻。如今,作為陜西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這里的大風被轉化為新的能源,并產生經濟效益。
在位于神木市的錦界工業園區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貨場內,一批名為蘭炭的黑色煤狀物,即將被運往全國各地。而這正是榆林為治理環境污染給出的“良方”。
PHOTO/0
近年來,榆林橫山大明綠豆、定邊紅花蕎麥、靖邊苦蕎、府谷黃米、米脂小米等農產品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米脂小米,橫山大明綠豆,“紅盛牌”靖邊蕎麥米、蕎麥粉等農產品通過生態原產地產品評定,名牌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音樂劇《我的榆林小曲》是一部講述榆林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榆林小曲前世今生的舞臺作品。
榆林市沿黃六縣市紅棗保存面積180萬畝,正常年景可產紅棗50萬噸,這是規模與總量。近年來,榆林紅棗進入了“十種九不收”的產業發展困境。那么,如何才能給紅棗產業找到新出路,讓產業煥發新生呢?
經常出現在陜北人飯桌上的橫山燉羊肉,普通又常見,卻堪稱陜北一絕。多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勞動人民探索出獨特地道的烹飪方法,橫山燉羊肉在滿足人們味蕾的同時,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化基因滲透于人們的精神世界當中。
榆林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以陜北獨特的黃土文化為載體,形成了以北部大漠草原風光、文化遺產,南部黃土風情、紅色旅游、道教文化為主的旅游帶,并且形成了影視文化、特色文化為主的旅游產業項目。
榆林小雜糧種類多、分布廣,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達16大類100多個品種。榆林還是世界紅花蕎麥產業化示范先進區,也是綠豆、蕎麥、谷子、糜子等12類小雜糧作物的優勢產區。